close

今年最夯的國片莫過於由大家期待已久的遊戲《返校》所改編的同名電影,當年遊戲會如此火紅的原因之一,莫過於其中的時代背景--1960年代、白色恐怖,時至至今依舊是一個大家好奇卻又不知如何討論而起的時期。因為當年有著許多「傳說」,有的學生上了學就再也沒回家、有些人買了一本書就被帶走等等,看似平常的生活卻是重重地雷,碰觸到禁忌的話,人生可能就此結束。沒有人知道界線在哪裡,好奇卻又不敢問出口。

《返校》以學校秘密讀書會為背景,當年連讀一篇泰戈爾的詩都必須躲躲藏藏,但在一個不知名的舉報之後,讀書會分崩離析。這舉報像是潘朵拉的盒子,蹦出著自私的愛、無知的心、未知的恐懼以及渺茫的希望。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對我來說這部電影在劇本和場景上都非常薄弱(好的以下是負雷XD)但音樂是好雷,不喜者可以按右上角X或是拉到最後。

 

●劇本-恐怖的感情、恐怖的劇情

我不懂這是一個被愛情誤入的歷史劇,還是一個被歷史誤入的愛情劇。劇情描寫愛情的情節在每個時代都可能發生,家暴、嫉妒、師生戀、暗戀......但偏偏在電影裡被塑造成整個事件的導火線。試想把《返校》故事情節搬到別的世代成立嗎?答案是成立的。因為這就是一個生長在家暴家庭中而向年輕老師產生愛慕之意的女學生,為讓其他女老師不要來多管閒事而舉發該師的不當行徑;殊不知自己的愛人與這位女老師是一夥的,因此自責不已選擇自縊的故事。只是在牽扯了白色恐怖,硬生生變成「時勢造愛情」,好像因為這個時代緊張的政治造就了這麼悽慘的愛情,其實並沒有啊!

在這麼充足的片長下,劇本花了很多時間抽絲剝繭女學生與老師的感情,卻沒有多著墨於這個時期的恐怖、驚慌與無奈。第一個查到禁書的老師、被帶走、女主爸爸因為媽媽告發(但他是貪汙,哪個時代沒有貪汙......),被帶走、讀書會同學根本出現一下下,被帶走。被帶走是什麼意思,劇中只中一大堆屍體跟葬禮情節表現,是想塑造濫殺的感覺嗎?說實在,看完這部電影我會覺得是因為嫉妒心發生的憾事,而非全是白色恐怖造成的慘案。

 

●場景-這是一所充滿喪氣的學校

《返校》顧名思義整部片以學校為主,但這間學校的構造真的有點奇怪。女主角奔跑的細長彎曲走廊盡頭是禮堂,通常禮堂不是應該自己一棟嗎?再來,建築旁是一片草原、草原旁又一片樹林,請問這學校有三分之二都是自然景觀嗎?可能是因為是在虛幻的世界,場景切換會比較不受空間限制,不然一整部電影男女主角幾乎都在奔跑,卻只跑了禮堂、教室、辦公室、警衛室,防空洞。彷彿告訴你遊戲有五關,請一一進入這些房間,接著會有各種NPC丟出幾句線索推進劇情,男女主角頓然領悟繼續破關,最後順利逃出校門。但這是遊戲情節,電影不該是這樣的,連恐怖的場景都是用喪禮(貼滿訃聞、白布等)、屍體(各種懸吊屍體)來呈現,嚇了一次後面就不新鮮了好嗎?

 

音樂-為白色恐怖塗上厚厚的黑暗

我記得我在PTT看到一則評論,說《返校》裡的音樂太滿了,一點留白都沒有。

沒錯,《返校》的音樂真的很滿,因為除了台詞,五分之四的黑暗加室內場景可用的自然音效真的不多,試問黑暗的教室是要有什麼聲音啦,連貓頭鷹叫、蟬鳴你都聽不到好嗎?但是《返校》的音樂還是採用很多元素,像是交響樂團、合成器、純鋼琴、當然還有人聲演唱等等,讓這部片號稱的懸疑哀戚感更上一層樓。像是狹窄走廊中軍隊的行進,就用了交響樂團為整齊的腳步聲加入壓迫感,明明也可以只用腳步聲塑造嚴肅氣氛,但在交響樂團的襯托下,這一步步彷彿踩進觀眾心裡很是震撼。還有男女主在草原聽到同學的訴說後(印象是這段,不知有沒有記錯)大可以用風吹草動的聲音點出蕭瑟感,卻利用大提琴的低喃道出沉重,電影中男女主總是拿著一支蠟燭點亮黑暗,只是在這段樂聲中,蠟燭好像被熄滅了,連同希望一起。

電影最後女主希望男主活下去,等待光明,男主也等到了。可惜電影結束,觀眾卻不願意等待,在黑暗就紛紛離席。希望有機會進戲院的朋友能等到最後,聽完雷光夏演唱的光明之日。

影片轉自Youtube,若有侵權請告知,影片遭刪請見諒

 

結論:「遊戲改編」這件事可以為《返校》的缺點找很多藉口,但如果導演、編劇與製作方有意把這部電影塑造成一部傳達歷史責任的電影,《返校》格局遠遠不夠。如果不是責任,也希望可以是吸引大眾認識這個時期的電影,許多人不是忘記也不是想不起,我們是真的不知道,不知道曾經有一段黑暗,而且差點醒不來。想要更認識這時代推薦看楊德昌導演《牯嶺節少年殺人事件》,看完就會覺得《返校》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地方。希望這世界的黑暗都能等到光明之日。

arrow
arrow

    芸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